
讲师 | 伟德bevictor中文版 教师
研究领域:民族学(少数民族发展、中华民族学)、体质人类学(人口与健康)、国家安全学。
主讲课程:
《发展人类学》、《生态人类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文化研究》
主持课题:
1.伟德bevictor中文版科研启动经费项目, 112/320100250311, 《生物医学视角下内蒙古牧业人群慢性病与体质-生理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2025/01-2023/12,在研,主持。
2.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KFSM-SDSK0305,《新文科视角下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证究》,
2024.4-2025.12,在研,主持。
3.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年度民族工作研究项目,2024-NMWYB009,《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解决影响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人口“空心化”问题研究》,2024.03-2024.10,结题(优秀)。
4. 伟德bevictor中文版 2021 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B21015,《西北民族走廊蒙古语族 4 个民族的体质特征研究》,2021.11-2022.11,主持,结题。
参与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北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研究》, 2025/01-2029/12,在研,参与。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3&ZD203, 《百年南岛语族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 2024/01-2028/12,在研,参与。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1329,《中国壮侗语族、苗瑶语族 11 个民族人体组成成分的研究》,2018.01-2021.12,参与。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183,《基于人体测量与田野调查的西北民族走廊 16 个族群人体组
成成分的研究》,2021.01-2024.12,结题,参与。
5. 科技部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0YFE0201600,《人类表型组测量技术及表型数据跨尺度关联合作研究》, 2020.06-2024.05,结题,参与。
6.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00000000,《中国各民族体质人类学表型特征调查》, 2015.01-2019.12,结题,参与。
研究成果:
累计参与发表 40 余篇,一作或通讯 14 篇,SCI 收录 6 篇(其中 2 篇 SSCI),CSSCI 2 篇,另参与发表 32 篇。
[1] 于会新,张咸鹏,韦兰海. 欧亚大陆东部人群父系 30-100 分类体系[J]. 遗传, 2025, 00(00): 000-000. CSCD
[2] Zhang X-P, Yu H-X, Sun J, Li H, Liu K-J and Wei L-H. Phylogeographic analysis of Y-chromosomal haplogroup C2a-M48-F8472, a minor paternal lineage of Han populations with possible ancestry of Xiongnu. Annals of Human Biology, 2024, 00:00. 并列一作;SCI 中科院四区/SSCI
[3] 于会新,李咏兰,郑连斌. 中国壮侗语族人群的肌肉分布及其与年龄的关系[J]. 人类学学报,2021,40(06) :1012-1022. CSSCI
[4] 于会新,李咏兰,郑连斌,张兴华,宇克莉,包金萍. 中国少数民族体成分的变化[J]. 人类学学报,2022,41(01) :36-50. CSSCI
[5] Yu H-X, Ao C, Wang X-P, Zhang X-P, Sun J, Li H, Liu K-J and Wei L-H. The impacts of bronze age in the gene pool of Chinese: Insights from phylogeographics of Y-chromosomal haplogroup N1a2a-F1101.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23, 14:1139722. SCI 中科院三区
[6] Yu H-X, Ao C, Zhang X-P, Liu K-J, Wang Y-B, Meng S-L, Li H, Wei L-H, and Man D. Unveiling 2,000 years of differentiation among Tungusic-speaking populations: a revised phylogeny of the paternal founder lineage C2a-M48-SK1061.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23, 14:1243730. SCI 中科院三区
[7] Yu H-X, Zhang X-P, Bai Y, Liu K-J, Li H, Li Y-L, Sun J, and Wei L-H. The formation of protoAustronesians: Insights from a revised phylogeography of the paternal founder lineage.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23. SCI 中科院三区
[8] 于会新,李咏兰,郑连斌. 中国西北地区 3 个族群体成分的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CNKI 网络首发. 北大核心
[9] 于会新,安彩艳,李咏兰,郑连斌. 壮侗语族族群的头面部特征[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1(04) :68-74. 北大核心
[10] 于会新,李咏兰. 苗瑶语族族群肌肉量及其与年龄的关系[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2(03) :75-80. 北大核心
[11] 于会新,李咏兰,郑连斌. 中国东部和西部蒙古族体成分的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04) :72-76. 北大核心
[12] 于会新,郑连斌,陆舜华,刘海萍. 佤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43-46. 北大核心
[13] 于会新,郑连斌,陆舜华,刘海萍. 佤族的 6 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87-91.
[14] 于会新,郑连斌,陆舜华,栗淑媛,刘海萍. 佤族成人 Heath-Carter 法体型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18-22. 北大核心